右下角点亮❤️发大财!三羊财务
中国恒大香港退市,2.4万亿债务无解,72万套未交楼咋办?一个巨人的谢幕与数百万家庭的焦虑
200万家庭,银行卡里还在扣着月供,可楼盘里连塔吊都停了。
8月25日,恒大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这不仅是一个地产巨头的坍塌,也是中国楼市史上最庞大的“悬空人生”案例。
2.39万亿债务、72万套未交楼,接盘的人在哪里?
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如今资本市场出局
8月25日,中国恒大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消息一出,资本圈与购房群同时炸锅——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无数人资产与梦想的破碎声。
作为曾经的房地产霸主,恒大不仅一度稳坐中国房企销售榜首,还在足球、汽车、文旅等领域“大手笔”跨界,被外界称为“宇宙第一房企”。
但从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开始,这艘巨轮就一路漏水,最终在2025年彻底沉没于资本市场的海底。
退市前的财务数据触目惊心:总负债2.39万亿元,总资产1.74万亿元,账面缺口超过6500亿元,已深陷资不抵债的泥沼。
恒大退市,对房地产行业意味着什么?
恒大的退市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国房地产“高杠杆时代”正式终结的标志之一。
市场信号:资本市场对高负债房企失去耐心,房企必须以稳健经营取信投资人。
金融监管:三道红线、预售资金监管等制度会长期存在,并进一步收紧。
购房者心态变化:盲目信任大品牌已成过去,“保交楼能力”将成为购房的核心考虑。
这场巨头倒下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上下游的建材、家装、广告、金融服务等行业都在承受恒大拖欠款项的冲击,部分中小企业因此直接倒闭。
恒大的陨落,给整个行业和政策制定者留下几条沉痛的教训:
去杠杆不能拖延: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在市场上行期看似高效,一旦遇到流动性危机便是致命伤。
预售资金必须安全隔离:购房者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三羊财务,防止被挪作他用。
多元化要有度:恒大在汽车、足球、文旅的扩张消耗了大量资金,但这些板块未形成稳定现金流,反而拖累主业。
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关系:过去的“土地财政+房企扩张”模式已不可持续,未来更强调稳健与长周期运营。
对于债权人、购房者、供应商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根悬在头顶的刀。
2.4万亿债务,已不是“重组”能解决的问题
恒大的债务结构极其复杂——
境内债务: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公司债券等,占比约70%,涉及数百家金融机构。
境外债务:主要是美元债及海外融资工具,约2000亿人民币。
工程欠款与供应商账款:数千亿元。
购房者预付款:涉及上百万家庭,是债务中最敏感、最具社会风险的部分。
恒大曾试图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来挽回局面。2023-2024年,恒大抛售了文旅城、物业管理、部分土地储备等资产,但在市场整体下行、资产贬值的背景下,换来的现金流杯水车薪。
更严重的是,恒大手中流动性极低,优质资产已几乎变现殆尽,剩下的多是抵押重、流动性差的项目。换句话说,2.4万亿的债务,已不是单纯靠“卖资产”能填平的窟窿,这更像是一个被套在全行业身上的深坑。
72万套未交楼,才是最棘手的社会问题
相比债务,恒大的“未交楼”危机更具民生敏感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恒大仍有72万套住宅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涉及家庭数量可能超过200万。
这些家庭中,有的已经还贷多年却连毛坯都没见到,有的租住在外、背负双重生活成本,更有不少人因交付延期陷入婚姻、就业、生活的连锁困境。
恒大的烂尾项目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形成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购房者三方的压力锅:
地方政府担心群体性事件,必须维稳。
银行面对断供潮,坏账风险飙升。
购房者维权情绪高涨,信任体系崩塌。
在恒大危机中,中央与地方的首要任务是“保交楼”。过去三年,各地已针对恒大等烂尾项目推出多种接盘方案:
地方国资接手:成立专门的平台公司接管项目,如深圳、广州等地由城投公司接盘。
政策性金融支持:央行推出“保交楼”专项借款,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确保施工恢复。
引入其他开发商代建:允许优质房企接手项目,并给予税费减免。
但恒大项目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地方财政能力参差不齐。中西部一些城市财政本就吃紧,接盘意愿低,导致部分项目迟迟无法复工。
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缺口——据业内估算,恒大全国项目完全交付至少需要3000亿~4000亿元,这在当前楼市下行的大环境中,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数字。
72万套房的未来:接盘者还是新烂尾?
最现实的问题是,这72万套房子最终能不能交付。当前来看,主要有三种可能:
国资或国企接手完成交付(概率最高)——需要政策性资金持续注入。
购房者与新开发商共建——通过加钱换交付,但对购房者是二次伤害。
部分项目彻底烂尾(风险存在)——尤其在低人口流入的小城市,缺乏接盘动力。
即使是最乐观的情况,交付周期也可能长达2-3年,期间购房者仍需承受贷款与租金的双重压力。
恒大退市,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谢幕。从“千亿销售神话”到“烂尾债务深渊”,恒大的故事几乎浓缩了中国房地产过去二十年的全部缩影:高速扩张、过度杠杆、短期逐利,最终在市场拐点上轰然倒塌。
未来的中国楼市,不会再有“恒大式的神话”,但也可能少了“恒大式的灾难”。对数百万购房者来说,唯一的期望是那句简单而沉重的话:房子,交给我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的过程与图片均源自网络。为提高可读性,部分细节已润色,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本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导。若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相关内容。对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经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