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大牛证券港股
放疗新方案助力大体积不可切除NSCLC局部缓解率提升且安全性可控。
肺癌是全球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约3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初诊即为局部晚期非转移性疾病[1]。对于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尤其是原发肿瘤最大径>5 cm者,其预后极差。这类肿瘤因体积巨大、与周围危及器官关系密切及严重乏氧等特点,常规分割放疗(CFRT)联合化疗的2年局部控制率不足70%[2]。尽管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在早期NSCLC和寡转移患者中展现出优异疗效,但因危及器官剂量限制,目前不推荐用于III期或大体积肿瘤患者。此外,现有研究表明,CFRT序贯SABR虽可带来局部控制率的一定提升,但仅适用于经CFRT后瘤体显著缩退至5cm以下的病例[3]。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近期
Thoracic Cancer杂志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提出在常规放疗前实施部分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推量(P-SABR)的新型序贯治疗策略[4]。前期研究已证实,P-SABR能在不增加危及器官损伤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生物等效剂量(BED)的最大化,此次发表的文章则系统报告了P-SABR在大型不可切除III期NSCLC中的肿瘤控制与毒性反应研究结果。本文特此整理关键信息,以飨读者。
图1 研究标题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接受术前P-SABR的原发性NSCLC患者。纳入标准: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III期不可切除NSCLC(AJCC第8版定义为T3-4N0-3M0);CT影像显示原发肿瘤最大直径>5 cm;接受过铂类为基础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因不耐受/拒绝化疗而仅接受放疗;年龄≥18岁;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70;预计生存期≥12周。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肺/纵隔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或热消融);治疗后无随访记录。
放疗技术及剂量
P-SABR计划包含部分SABR推量与常规分割放疗(CFRT)两部分:
SABR部分:PTV处方剂量为每次1.8-3 Gy,近距离放射治疗肿瘤体积(GTVb)同步整合推量至每次6-8 Gy(3-4次),关键危及器官(OARs)单次剂量<3 Gy。
CFRT部分:全PTV处方剂量为每次1.8-3 Gy。
图2 P-SABR在CFRT前的典型应用方案
SABR+CFRT的PTV总剂量≥60 Gy大牛证券港股,且覆盖≥95% PTV体积。SABR部分允许非均匀剂量分布,推荐肿瘤中心区域形成高剂量梯度。
患者随访及评价标准
治疗后1个月首次评估疗效,随后2年内每3个月、第3年每6个月复查影像。大体积肿瘤患者若接受姑息治疗,则按临床需求减少随访频次。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持续缓解率(DRR)定义为治疗后12个月内持续≥6个月的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局部复发(LR)指PTV内病灶增大;区域复发(RR)指未照射肺或N1-N3淋巴结复发;远处转移(DMs)指肺实质/纵隔淋巴结外复发。总生存期(OS)计算自放疗开始日期。毒性反应按CTCAE 5.0版分级:急性毒性发生于治疗期间或结束后3个月内,晚期毒性发生于结束后3个月以上。
统计学分析
BED通过MIM软件(7.1.6版)基于线性二次模型计算(NSCLC α/β=10)。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理论频数<10时用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关键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2014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共44例接受P-SABR治疗的患者符合入组标准。中位随访时间36.0个月(95%Cl,14.6个月-57.4个月)。75.0%病灶为T4分期,38.6%为N3淋巴结转移,38.6%属IIIC期。原发肿瘤中位最大径9.0 cm(范围5.2-22.7cm),大体肿瘤体积(GTV)中位值156.8 cm3(34.8-2041.4 cm3),GTVb占GTV体积比的中位值为28.0%(10.3%-76.1%)。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如表2所示,34.1%(15/44)患者接受P-SABR前进行化疗/免疫治疗,其中7例评估为疾病进展(PD)。52.3%(23/44)患者同步接受铂类化疗,47.7%(21/44)仅行P-SABR。未联用化疗的21例中,12例>75岁拒绝化疗,4例原发瘤>10 cm无法耐受,2例肺功能差,2例新辅助化疗后PD拒绝继续,1例强烈拒绝。自2020年起25.0%(11/44)患者接受PD-L1/PD-1抗体免疫治疗,其中6例为辅助免疫治疗。
表2 患者既往治疗特征
放疗方案
P-SABR方案中,SABR阶段PTV中位单次剂量2.4 Gy,GTVb同步推量方案从早期4次×6 Gy调整为2019年后3次×8 Gy。CFRT阶段PTV中位剂量54.0 Gy(42.0-62.4 Gy),单次剂量2.4 Gy(1.8-3.0 Gy),中位分割22次(16-30次)。总体方案PTV累计中位剂量62.1 Gy(50.0-72.0 Gy),BED10中位剂量78.0 Gy(60.0-89.6 Gy);GTVb剂量提升至78.0 Gy(68.0-86.4 Gy),BED10达108.6 Gy(94.3-120.0 Gy)。45.5%(20/44)患者淋巴结转移灶同步接受60-70 Gy/25-33次照射。
表3 P-SABR方案的放疗特征
局部控制率
全组1年、2年局部控制(LC)率分别为90.2%和76.8%(图3a)。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2年LC率分别为77.0%与80.0%(p=0.980)。因仅4例局部复发(LR),转而对放疗缓解率进行分析:全组1年、2年肿瘤缓解率分别为66.9%和51.4%。高BED亚组(B100>57%)2年反应率66.7%,显著优于低BED亚组32.5%(图3b,p=0.230)。原发肿瘤体积>169cm3者1年缓解率仅25.5%,显著低于小体积组84.9%(图3c,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体积每增加10cm³,局部进展风险增加1.9%(HR=1.019,95%Cl,1.007-1.031,p=0.002);肿瘤最大径每增加1cm,风险增加24.4%(HR=1.244,95%Cl,1.068-1.451,p=0.005)。
图3 肿瘤LC情况
生存分析
总体人群中,中位OS为26.0个月(95%Cl,6.0-46.0),1年、2年OS率分别为67.1%和52.7%。放化疗组中位OS 47.0个月(95%Cl,16.8-77.2),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15.0个月(95%Cl,6.0-24.0,p=0.344,图3d)。联合免疫治疗亚组1年、2年OS率达100%和90.0%,显著优于非免疫组55.1%和38.5%(图3e,p=0.005)。6例接受PD-L1抗体辅助治疗者截至分析时均存活。中位无进展生存(PFS)12.0个月(95%Cl,6.3-17.7),1年、2年PFS率47.3%和25.3%。持续缓解方面,免疫联合治疗组DRR达88.9%,显著高于非免疫组50.0%(p=0.056)。
图4 OS及肿瘤缓解数据
复发模式
59.1%(26/44)患者出现复发:其中LR占9.1%(4/44),RR占18.2%(8/44),DM占25.0%(11/44),6.8%(3/44)为RR+DM。DM最常见部位为脑(45.5%),其次为骨、肝、肾上腺。放化疗组2年RR率39.0%,单纯放疗组10.7%(p=0.358);放化疗组2年DM率26.6%,显著低于单纯放疗组55.0%(p=0.086,图3f)。
毒性反应
44例完成急性毒性评估,33例完成远期评估。治疗完成率95.5%。单纯放疗组2例(4.5%)发生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1例(3.0%)发生2级远期放射性肺炎,无≥3级事件。放化疗组1例(2.3%)患者治疗后7周出现3级急性肺炎,经激素治疗缓解,无4-5级非血液学毒性。未见治疗相关死亡。
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证实,常规放疗前P-SABR为不可切除的大体积III期NSCLC(中位肿瘤最大径9.0 cm)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通过选择性提升GTVb生物等效剂量至BED10 108.6 Gy,P-SABR在未增加危及器官毒性的前提下,实现2年LC率达76.8%,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放疗(54%-70%)。其核心优势在于:(1)通过GTVb精准推量突破剂量限制,规避全瘤照射导致的高毒性风险;(2)与免疫治疗协同显著延长OS,尤其PD-L1抗体辅助治疗展现根治潜力;(3)创新性“分阶段剂量递进”模式为晚期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可能。
尽管本研究初步证实P-SABR的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需从三方面深化探索:其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试验验证P-SABR疗效,重点关注免疫治疗时序优化(同步vs序贯)及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分层;其二,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包括部分SABR诱导的旁观者效应、24 Gy/3次方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作用以及GTVb空间分布与远期转移的相关性等;其三,拓展技术边界,通过AI辅助GTVb自动勾画、建立SABR-CFRT联合剂量约束体系,并探索其在其他大体积实体瘤(如肝癌、胰腺癌)中的应用。期待这些探索将推动P-SABR从创新概念向临床实践转化,为晚期肿瘤放射治疗开辟新范式。
参考文献:
[1]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Cancer J Clin. 2023;73(1):17-48.
[2]J. D. Bradley, R. Paulus, R. Komaki, et al., Standard-Dose Versus High-Dose Conformal Radi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and Consolidation Carboplatin Plus Paclitaxel With or Without Cetuximab for Patients With Stage IIIA or IIIB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TOG 0617): A Randomised, Two-By-Two Factorial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ogy 16, no. 2 (2015): 187–199.
[3]Karam SD, Horne ZD, Hong RL, et al. Dose escalation with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boost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Radiat Oncol. 2013;8:179. Published 2013 Jul 10.
[4]Bai Y, Gao X, Qin S, et al. Partial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Boost Before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P-SABR) for Large (> 5 cm)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orac Cancer. 2025;16(2):e15514.
审批编号: CN-162380 过期日期: 2025-10-02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