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顺发配资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中文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根据最新《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由国家卫健委于2024年12月30日印发),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72%。现患病的卒中患者达2800多万人。2021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因卒中死亡占总死亡的23%。
面对严峻的发病形势,提高公众对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得了脑卒中有何症状?如何识别?公众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封面新闻专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马青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马青峰。受访者供图
疑问1:
脑卒中有哪些症状?
封面新闻: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脑卒中,有哪些症状?
马青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的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损害。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它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从类型上看,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前者是因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中断;后者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造成压迫和损伤。不论哪种类型,都会引起脑功能损害,从而影响语言、肢体活动、视觉和意识等。
脑卒中常见症状包括:突发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说话或理解困难,突发视物模糊或双影,突发眩晕、平衡障碍、走路不稳,或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现,是脑卒中的重要警讯。
疑问2:顺发配资
如何预防脑卒中?
封面新闻:对于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脑卒中发生?体检可以重点关注哪些指标?
马青峰: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其发病大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源于不良生活方式及“三高”等基础疾病。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坚持适度锻炼、均衡饮食(少盐、少油、低脂)、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平稳,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同时要关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一独立危险因素。
体检建议根据风险分层:若年轻,无“三高”,且生活规律者,可进行常规体检;若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则建议增加颈动脉超声、头颈CTA或MRA等检查,早期发现血管斑块或狭窄,及时干预。
疑问3:
得了脑卒中身体会发出哪些警报?
封面新闻:有人说“醒来时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就是脑卒中,这种说法准确吗?公众可以通过哪些简单方法快速判断?
马青峰:脑卒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作突然。目前国际和国内都提倡用简易识别法帮助公众早期判断。
国际上常用“BE FAST”原则:B(Balance)指平衡障碍,走路不稳或突然摔倒;E(Eyes)指视力异常,看东西模糊或重影;F(Face)指面部不对称,咧嘴笑时一侧口角下垂;A(Arms)指手臂无力,双臂平举时一侧下垂;S(Speech)指言语不清,说话困难;T(Time)强调时间紧迫,一旦出现以上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
我国还推广了更易记忆的“中风120”识别法: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查2只胳膊--平举时是否有一侧下垂;聆(0)听语言--是否口齿不清或说不出话。出现任意一个症状,都应立即拨打120。
疑问4:
脑卒中抢救窗口期有多久?
封面新闻:脑卒中发作后黄金抢救窗口期有多长?如果家人突发疑似卒中,家属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马青峰:脑卒中的救治争分夺秒。每延误1分钟,就可能有约200万个神经元死亡。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最关键的是尽快打通血管、恢复供血。
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手术。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完成效果最佳;机械取栓手术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部分经影像学评估筛选者可在发病6至24小时内接受治疗。
在发现疑似卒中患者时,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并说明发病时间、症状;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误吸;如患者意识不清,不要喂水或食物。若条件允许,可测量血压、血糖,并准备好其病历、医保卡等资料。最重要的是--尽快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值得提醒的是,脑卒中患者经过急救后,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预防复发,对神经功能恢复帮助有限。因此,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接受康复训练,科学康复可显著促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疑问5:
关于脑卒中有哪些认知误区?
封面新闻:近年来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误区。您认为目前大众对卒中防治有哪些误解?
马青峰:第一个误区是“病好了就能停药”。脑卒中多需长期药物管理,如抗血小板、降压、调脂、控糖药物,即使指标恢复正常,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
第二个误区是“只吃药、不复查”。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稳定后,便长期仅凭原方案服药,不再复查。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建议每3至6个月检测血压、血糖、血脂,每年进行心脑血管评估。
第三个误区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脑卒中”。虽然脑卒中患者仍以老年人为主,但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良习惯增多,脑卒中正逐渐年轻化,三四十岁发病并不少见。
第四个误区是“轻微症状不当回事”。很多患者早期仅有短暂口齿不清、肢体麻木等症状,若此时不就医顺发配资,可能演变为重症。卒中救治时间窗是从症状初发时开始计算,因此“早识别、早就医”至关重要。
永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